6月30日,A股上半年交易收官。主要股指全线收涨的韧性下,AI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固态电池等"硬科技"赛道轮番活跃,勾勒出"结构性行情"的核心脉络——资金正从传统周期向"科技+制造"深度迁移,而支撑这场变革的,是锂、稀土、锗等金属原材料的底层赋能。
AI成主线:算力基建+应用落地,金属需求悄然升温
上半年市场的"超级主线"非AI莫属。从年初GPT引发的全球算力竞赛,到国内"百模大战"中大模型的快速迭代,算力基建(光模块、服务器)与AI硬件(智能终端、工业传感器)的双轮驱动,让金属原材料的需求端迎来新变量:
芯片制造依赖高纯度硅片(半导体核心材料),AI算力爆发推动硅片需求持续增长,国内半导体级硅片企业订单已排至下半年;
AI硬件中的红外传感器需高纯度锗(热成像关键材料),随着AI终端渗透率提升,锗价年内涨幅超15%,相关矿企产能利用率逼近历史高位;
人形机器人量产加速,其核心伺服电机依赖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特斯拉Optimus、国内科技巨头的布局,直接拉动稀土永磁需求——上半年稀土价格指数环比上涨8%,钕铁硼企业扩产计划密集落地。
硬科技共振:机器人、固态电池,金属链深度参与产业突破
与AI形成共振的,是人形机器人、固态电池等"硬科技"赛道的崛起,而金属原材料正是其技术落地的关键支撑:人形机器人从谐波减速器(需高精度铜合金)到力矩传感器(依赖稀土磁材),核心部件的国产替代加速。国内企业已突破谐波减速器精密加工技术,配套的高性能铜合金需求激增;稀土永磁材料在机器人关节中的应用占比超30%,相关稀土矿企上半年营收同比增25%。
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的关键在正极材料(锂、钴、镍)与固态电解质(硫化物/氧化物)。上半年碳酸锂价格企稳(从20万元/吨回升至30万元/吨),企业加速布局锂云母、锂辉石矿;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所需的锗、锑等小金属,因技术壁垒高,相关标的获机构重点关注。
新消费与创新药的修复行情中,金属原材料同样暗藏机会:Z世代"情绪消费"带动的国潮手办(需锌合金压铸)、银发经济的适老化智能设备(需钛合金轻量化材料),均推动小金属需求分化。
资金逻辑:硬科技的"确定性",藏在金属供需里
上半年的热点轮动,本质是资金对"高景气+高壁垒"赛道的追逐。传统周期受地产链疲软、大宗商品波动拖累,而硬科技赛道的确定性,来自政策支持("科技自立自强")与产业趋势(AI、机器人、固态电池的全球突破),更离不开金属原材料的供应保障:
机构资金二季度大幅加仓AI算力、半导体设备及机器人产业链,背后是对"硅片-钕铁硼-锂资源"等金属需求增长的预判;
北向资金持续增持稀土永磁、半导体材料标的,因海外科技巨头(如英伟达、特斯拉)的供应链本土化需求,推升国内金属加工企业的订单溢价。
下半场展望:从"概念"到"业绩",金属链成关键变量
站在年中,市场对下半年的分歧集中于两点:硬科技赛道能否延续热度?增量资金能否支撑行情深化?
乐观者看产业趋势:AI大模型的"智能涌现"仍在推进,算力需求随应用落地(如AI手机、智能驾驶)将持续增长;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临近,伺服电机、减速器的金属需求或迎爆发式增长;固态电池产业化加速,锂、钴、镍等正极材料的供需格局有望重塑。
谨慎者提醒:部分细分领域(如AI应用端纯概念标的)已现估值泡沫,需关注"业绩兑现度"与"金属成本传导能力"。例如,机器人企业的毛利率将受钕铁硼价格波动影响,固态电池厂商的成本控制则依赖锂资源的自给率。
结论:上半年的A股已给出明确信号——结构性行情的核心是"硬科技",而硬科技的突破,离不开锂、稀土、锗等金属原材料的底层支撑。对投资者而言,与其追逐短期热点,不如沿着"金属需求-技术落地-业绩兑现"的逻辑链,深耕产业趋势:毕竟,真正的牛股,既生长在时代的浪潮里,也扎根于资源的沃土中。
(注:本文为原创分析,核心观点基于公开信息及市场推导,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做为入市依据 )长江有色金属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