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4日,欧洲先进可充电电池与锂电池协会(RECHARGE)与欧洲电池伙伴关系协会(BEPA)联合发布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报告《欧洲电池协议》(A Battery Deal for Europe)。
该协议呼吁欧洲各国协同发力,在15年内部署5000亿欧元资金,构建一个具备全球竞争力、可持续且具社会包容性的电池生态系统。
欧洲电池行业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尽管拥有雄厚的科研基础,但欧洲与中美两国的竞争力差距正在不断扩大。
01 四大战略支柱
《欧洲电池协议》围绕四个核心支柱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产业战略框架。
第一支柱“创新”旨在强化欧洲的研究与创新体系,覆盖从先进电池化学体系到回收利用、流程数字化等领域。拟议中的BATT4EU 2.0合作关系将成为核心举措,构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项目的完整创新链条。
第二支柱“生产”直面欧洲产业规模化的短板。协议建议建立基于产出的生产支持机制,为电池价值链上的资本密集型项目提供定向资本支出支持。这正是5000亿欧元“欧洲电池生态系统基金”的主要投资方向。
第三支柱“采购”将通过公共采购与战略需求驱动产业主权。协议建议在欧盟各项政策工具中嵌入本地含量要求与可持续性加权招标机制,确保公共投资转化为本地就业和价值创造。
第四支柱“保障”专注于供应链安全,提出强化外国直接投资审查、与理念相近国家建立原材料战略伙伴关系,并将可持续性打造为核心竞争优势。
02 现实挑战
欧洲电池梦想面临着严峻现实考验。2025年3月,被誉为“欧洲电池希望”的Northvolt宣布破产,给欧洲的电池雄心泼了一盆冷水。
北美和亚洲竞争对手已经建立起强大的先发优势。欧盟环境组织“运输与环境”的数据显示,90%以上的电动汽车和储能电池由韩国和中国企业生产。
欧洲在原材料环节尤其脆弱。欧盟委员会估计,到2030年,欧盟在锂离子电池方面对中国的依赖,可能会像俄乌冲突前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一样。
作为应对,欧盟已启动多项资助计划。2025年7月,欧盟宣布向6个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项目提供8.52亿欧元资助金。更早时间,欧盟还启动了280亿欧元的战略性原材料项目,旨在全球范围内开拓60个关键原材料项目。
03 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欧洲电池协议》虽非立法文件,但其政策导向将深刻影响中国新能源企业在欧洲的发展战略。
协议将导致中国企业的合规成本系统性上升。欧盟正全面收紧碳足迹、电池护照、再生材料比例等要求。
“隐形壁垒”可能倒逼中国企业加速本地化生产。由于补贴和绿色采购政策向欧洲本土制造倾斜,纯出口模式将难以进入受政策驱动的欧洲市场。
贸易救济风险也将持续加剧。欧盟可能进一步动用反补贴、反倾销等工具,对在欧销售但未本土生产的中国企业构成重大贸易风险。
回收体系成为新竞争维度。协议明确要求构建本地化闭环回收体系,中国企业未来不仅要在欧洲设厂,还需布局回收网络。
欧盟委员会副主席斯特凡纳·塞茹尔内曾表示,尽管欧洲汽车工业正“处于死亡的边缘”,但他认为欧盟“尚未输掉”这场战役。
未来2-3年将是决定中欧电池企业能否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的关键窗口期。欧洲的决策将重新定义全球电池产业的竞争格局,而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则将决定谁能在新一轮能源转型中占据主导地位。
【仅供参考,本文有采用AI辅助,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