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有色金属网 > 资讯首页 > 行业要闻 > 长时储能项目有望率先快速发展:技术破局、区域分化加剧,谁将主导新赛道?

长时储能项目有望率先快速发展:技术破局、区域分化加剧,谁将主导新赛道?

   来源:

看第一时间报价>短信订阅,查价格数据和走势>数据通,建商铺做产品买卖>有色通

综合而言,长时储能、新能源即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标配,率先实现技术降本与场景适配的企业,或将主导未来储能市场的价值分配。

近日,中金最新研报指出,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扩大与电力系统灵活性需求激增,长时储能正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化应用阶段。

当前长时储能领域呈现“锂电池主导、多技术协同”的格局。中金研究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招标规模同比增幅超200%,其中锂电池与长时储能技术混合项目占比显著提升。

以鄂尔多斯万成功电网侧储能电站采用“磷酸铁锂电池+水系有机液流电池”混合方案为例,既发挥锂电池快速响应优势,又通过液流电池延长放电时长至4小时以上,适配风光波动性需求。这种“短时+长时”混合模式,正在成为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区域的首选方案。

政策端,国家能源局明确支持大容量、中长周期储能技术示范,甘肃、内蒙古等省份将储能纳入容量电价补偿机制,单机规模300MW以上的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接连落地。长时储能的落地速度与区域新能源装机规模、资源条件深度绑定。在西北风光基地,长时储能可平抑日内功率波动,新疆哈密已规划配套20GWh压缩空气储能。

海外市场方面,综合消息来看,中东依托光伏外送通道建设百兆瓦级光储项目,澳大利亚则通过绿氢制备实现跨季节储能。

尽管目前看来,前景广阔,但长时储能仍面临多重瓶颈。压缩空气储能需解决岩穴地质适应性难题,氢储能的储运成本仍高于液氨路线。商业模式上,电力现货市场需完善跨时段定价机制,容量电价补偿标准需与储能时长挂钩。综合而言,长时储能、新能源即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标配,率先实现技术降本与场景适配的企业,或将主导未来储能市场的价值分配。

【消息综合自网络,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

储能 机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