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有色金属网 > 资讯首页 > 行业要闻 > 储能产业“政策+技术”双轮驱动:全球市场重构下的机遇与挑战​

储能产业“政策+技术”双轮驱动:全球市场重构下的机遇与挑战​

   来源:

储能行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政策驱动下的盈利模式创新与技术分化将重塑竞争格局。建议关注具备全球化布局能力的系统集成商(如宁德时代、阳光电源)及长时储能技术领跑者,同时警惕产能过剩与价格竞争压力。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国内大储盈利模式加速成型​。

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已占全球总量40%以上,2024年底达78.3GW,2025年上半年新增装机43GWh(同比+16%),独立储能项目通过容量电价机制逐步实现经济性突破。国内政策层面,《“十四五”新型储能方案》明确要求电化学储能成本下降30%,甘肃、云南等省份率先推出省级容量电价细则,推动储能从“强制配储”向市场化收益转型。

海外市场方面,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延长ITC补贴至2034年,欧洲“大而美”法案明确大储补贴退坡延迟,中东、澳大利亚等新兴市场加速布局,2025年全球大储装机预计增长51%至205GWh。

全球市场重构,区域需求分化催生新机遇​。

欧美方面,美国大储装机维持40%以上增速,特斯拉占据21%市场份额;欧洲户储库存去化完成,2025年需求恢复至20GWh(同比+14%),阳光电源、德业股份等企业通过渠道优势抢占份额。

新兴市场,中东地区2025年规划招标50-60GWh项目,智利、澳大利亚进入并网高峰期,中国企业通过技术授权和本土化建厂加速出海。

​​国内区域差异​​,华东、华北工商业储能利用率超全国均值30%,西南地区因水电丰枯波动催生调频需求,新疆、内蒙古依托新能源配储保持高增长。

行业洗牌加速,盈利模式向全生命周期价值转型​。

2025年全球储能电芯产能利用率不足,二线厂商加速出清,头部企业通过共享储能、电解液租赁等模式优化成本。政策层面,《电能存储系统用锂蓄电池安全要求》强制标准淘汰低质产能,行业集中度向TOP5企业集中。

储能行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政策驱动下的盈利模式创新与技术分化将重塑竞争格局。建议关注具备全球化布局能力的系统集成商(如宁德时代、阳光电源)及长时储能技术领跑者,同时警惕产能过剩与价格竞争压力。

【以上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凡注明文章来源为“长江有色金属网”的文章,均为长江有色金属网原创,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长江有色金属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其公司所有。本站已尽可能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标注,若有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删除有关内容。本网站所发布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