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最新发布的《支持低空经济发展的若干策措施》明确提出,对高原型通用飞机、大中型无人机、载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飞行汽车、丘陵山区低空飞行农业装备等整机装备研发项目,按投入的30%给予财政支持,最高达2000万元。这一政策直接瞄准低空经济产业链的“心脏”——整机制造,通过资金杠杆撬动技术突破:
技术攻坚:针对高原复杂气候、山区特殊地形等场景,企业可突破空气动力学优化、高能量密度电池等核心技术,例如载人eVTOL需实现海拔3000米以上稳定飞行能力;
成本分摊:以单台飞行汽车研发成本约5000万元测算,企业最高可获600万元补贴,显著降低试错风险;
产业链协同:政策要求链主企业推动上下游集聚,形成“整机研发-零部件配套-场景测试”闭环,例如成都已聚集航空制造企业超200家,2023年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
一、产业升级:从“无人机大省”到“低空经济强省”的跃迁
四川正以整机装备为支点,重构低空经济价值链:
技术壁垒突破:
高原型通用飞机:攻克高海拔稀薄空气下的发动机功率衰减难题,目标实现单次航程500公里以上(当前主流机型仅300公里);
丘陵农业装备:开发适应梯田、坡地的低空飞行器,作业效率较传统农机提升3倍,预计2026年省内覆盖率超40%。
市场场景扩容:
载人eVTOL商业化:依托四川7个低空试点空域(7800平方公里),计划2026年开通“成都-绵阳”首条城际航线,单程票价控制在300元以内;
飞行汽车产业链:引入宁德时代高能量密度航空电池产线,目标2027年实现电池成本下降35%。
全球竞争力重塑:
四川无人机产业已形成“侦察-物流-工业”全谱系,2024年“四川造”无人机占全国市场份额32%,出口量同比增长47%;
政策同步支持首台(套)装备认定,对通过认定的产品给予销售金额5%的奖励(最高1000万元),加速国产替代。
二、战略卡位:破解“卡脖子”与抢占标准制定权
四川通过政策组合拳构建技术护城河:
核心部件自主化:针对欧美垄断的低空通信导航设备、高精度传感器等,政策对“卡脖子”技术攻关项目将支持比例提至50%,例如机载智慧融合系统研发成本可降低40%;
标准体系输出:依托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主导制定eVTOL适航认证、低空通信协议等6项国家标准,目标2027年覆盖全球30%市场;
军民融合深化:推动低空装备在应急抢险、边境巡逻等场景应用,例如“翼龙”系列无人机已参与九寨沟地震救援,响应速度较传统手段提升80%。
三、挑战与破局:资金效率与生态协同的双重考验
尽管政策红利显著,四川仍需应对以下挑战:
资金使用效能:
需防范“撒胡椒面”式补贴,建议引入“里程碑考核”机制,按技术突破节点分期拨付资金;
探索“补贴转股权”模式,政府基金参股优质项目共享长期收益。
产业生态协同:
低空经济涉及空域管理、基础设施、保险等20余个环节,需建立跨部门联席机制(如经信厅+民航局+应急管理厅);
加快垂直起降场建设,2025年目标新增50个起降点,实现县域覆盖率60%。
人才缺口填补:
四川4所航空专业院校年毕业生仅2000人,需联合企业开设“订单班”,目标2027年培养低空经济专才超1万人。
四、未来图景:西部低空经济高地的三大跃升
规模跃升:政策驱动下,四川低空经济规模有望从2023年的800亿元增至2027年的2500亿元,年均增速超30%;
技术跃升:2026年前突破eVTOL适航认证、高海拔长航时飞行等10项关键技术,专利申请量冲击全国前三;
生态跃升:形成“成都研发+德阳制造+自贡测试”产业走廊,目标2030年带动就业超50万人,成为全球低空经济第四极。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投资依据!】
【免责声明】:凡注明文章来源为“长江有色金属网”的文章,均为长江有色金属网原创,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长江有色金属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其公司所有。本站已尽可能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标注,若有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删除有关内容。本网站所发布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