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3月中国稀土出口量达5,666吨,同比激增20.3%,一季度累计出口14,178吨,同比增长5.1%。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3月稀土进口量仅7,757吨,同比暴跌42.2%,一季度累计进口24,679吨,同比降幅达30.9%。
这一“出口增、进口降”的剪刀差现象,揭示了全球稀土供应链的三大矛盾:
资源端:缅甸政局动荡导致中重稀土进口锐减(一季度自缅进口量同比降幅超70%),而美国、老挝等替代来源尚未填补缺口;
需求端:海外新能源产业链扩张推升出口需求,但国内磁材企业受关税战冲击(美国加征25%关税致出口订单下滑19.3%)陷入“量增价跌”困境;
政策端:中国强化中重稀土出口管制,但轻稀土市场化定价机制尚未完善,行业陷入“增产不增收”怪圈。
一、技术替代:需求结构重塑与轻稀土价值重估
低端替代加速,轻稀土承压
家电、消费电子等领域加速推广铈铁合金技术,镨添加比例从2.8%降至1.5%,预计2025年替代量达3.5万吨,占轻稀土总需求的12%。澳大利亚ASM公司开发的MagNex无稀土永磁技术磁能积突破20MGOe,成本仅为钕铁硼的1/5,低端电机领域替代率超10%,进一步挤压轻稀土市场空间。
中重稀土技术壁垒巩固
中重稀土(如镝、铽)因耐高温、高磁能积等特性,在军工、新能源汽车领域仍不可替代。中国通过晶界扩散技术将镝添加比例从2.5%降至1.8%,特斯拉Optimus二代电机试点钬-镝复合磁体,成本降低18%,但核心工艺仍依赖中国专利,技术替代难度远高于轻稀土。
高端应用护城河
北方稀土与中核集团合作开发核级镝合金,锁定第四代核电站控制棒订单(单台机组用量5-8吨),包钢稀土硅钢材料在高铁电机试验中实现效率提升与噪音降低,高端订单占比提升至26.2%,技术壁垒构建长期竞争力。
二、国际竞合:全球稀土供应链的“去中国化”困境
美国“第二条供应链”的局限性
美国Mountain Pass矿对华出口量同比下降23%,本土精炼产能不足导致军工磁材交付延迟,五角大楼拨款5亿美元研发铈钴磁体,但性能仍落后传统产品20%。挪威REEtec、德国Vacuumschmelze等企业虽加速布局,但2025年全球非中国稀土精炼产能占比仍不足15%。
东南亚“代工陷阱”与非洲新势力
马来西亚、老挝成为中国稀土进口新来源(2025年1-2月自老挝进口量同比激增164%),但其精炼技术依赖中国授权,马来西亚多次要求放宽技术出口未果。非洲马拉维Kangankunde稀土矿预计2026年投产,年产能15,323吨,运营成本2.92美元/公斤,或成中重稀土供应新变量。
中国“技术+资源”双锁战略
中国稀土集团在缅甸、澳大利亚投资矿山,并计划在东南亚设立5万吨/年磁材生产线,规避出口管制风险;北方稀土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高端钕铁硼毛利率至22%,绑定宁德时代、比亚迪供应链,形成“资源控制—技术壁垒—市场绑定”闭环。
三、未来展望:技术替代与政策博弈的长期角力
轻稀土价格或持续承压
镨价短期或下探58-60万元/吨区间震荡,需警惕铈铁合金替代加速与风电装机需求不及预期风险;中重稀土(镝、铽)受益于缅甸供应风险与技术壁垒,价格韧性更强,但需关注非洲新兴矿山投产进度。
全球稀土定价权争夺升级
中国通过出口管制强化中重稀土话语权,但轻稀土市场化定价机制尚未完善;美国联合盟友推动稀土精炼技术标准化(如欧盟拟出台《关键原材料法案》),试图削弱中国专利优势,双方博弈或从资源争夺转向技术规则制定。
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
中小磁材厂因资金链压力(产能利用率从85%降至65%)加速出清,北方稀土、中国稀土集团市场份额有望突破40%,行业从“分散竞争”转向“寡头主导+生态协同”新格局。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投资依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