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中国掌握全球供应链命脉的战略王牌;它,是每辆新能源汽车消耗2-5公斤的关键材料。这就是稀土——17种金属元素组成的“新材料之母”。在绿色能源、国防军工、芯片制造每一个高端领域,稀土都是无法绕过的核心基石。其战略价值,正随着科技革命呈爆发式增长。稀土价格全面上涨!2025年,镨钕一路领跑,铽、镝强势跟涨,凸显其供需紧张态势。而10月底中美元首会晤后,中方暂停稀土出口管制,美方则保留关税反制选项,一场围绕稀土贸易的“压力测试”正在上演。
最新热点聚焦:短期缓和难解长期博弈
中美阶段性协议暂缓贸易紧张,为消费电子、家电、纺织等行业带来成本减压,半导体、航运等领域估值亦随之修复。然而,稀土贸易的“弹簧效应”显著:中方策略,以暂停管制展现合作意愿,但保留“选择性管控”能力,强调出口管理符合国际规范;
美方回应:以关税为筹码施压,试图降低对华稀土依赖,但短期内难以绕过中国加工主导地位。
产业链剖析:中国主导下的双轨发展
上游资源“北轻南重”
中国以占全球30%以上的稀土资源,支撑近90%的精炼产能。北方轻稀土(如白云鄂博矿)扩产提速,南方中重稀土(如离子吸附型矿)则通过绿色开采技术控规模、提价值,但结构性缺口仍存。
中游磁材“单极引领”
钕铁硼永磁材料占据稀土应用核心地位,国内头部企业通过晶界扩散技术降低重稀土用量,在新能源车(单车耗材1–3公斤)、风电等领域形成技术壁垒。尽管储氢、发光材料多元发展,但磁材仍贡献中游90%以上利润。
下游需求“多极驱动”
新能源与风电是增长主力,但消费电子、军工、半导体等领域需求韧性同样关键。企业竞争从价格转向定制化能力与交付稳定性,凸显供应链精细化管理需求。
后市展望:韧性建设优于短期价格波动
价格中枢稳步上移
新能源产业扩张支撑长期需求,但政策调控与技术替代(如铁氧体磁材升级)将抑制价格暴涨,未来稀土价格或呈“缓涨、缓跌”的锯齿形走势。
供应链区域化加速
美国联合盟友布局稀土本土化(如MP材料扩产),但冶炼分离技术、环保成本等瓶颈短期难解。中国则通过绿色矿山、循环利用巩固全产业链优势。
风险与机遇并存
若中美摩擦复发,关税威胁可能重创短期市场情绪;但中国在稀土加工、材料应用端的领先地位,仍赋予其“以技术换市场”的议价权。荷兰断供晶圆事件中,中企快速启动备用产能,已印证供应链自主能力。
结语:稀土之争的本质是未来产业话语权之争
从“资源武器”到“技术筹码”,稀土已超越传统商品属性,成为衡量一国高端制造韧性的标尺。中国在暂停管制与保留管控之间的灵活姿态,美国在依赖与自主之间的摇摆,共同勾勒出全球化重构时代的典型博弈。对市场而言,关注点应从价格波动转向供应链韧性——唯有掌握关键技术、共建多元渠道,方能在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增长。
(注:本文为原创分析,核心观点基于公开信息及市场推导,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做为入市依据 )长江有色金属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