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价格异动:单日暴涨1.7万的“钨市风暴”

8月21日,国内钨粉市场迎来“史诗级”上涨——8月21日长江综合钨粉报价区间跃升至480,000-483,000元/吨,均价481,500元/吨,单日涨幅达17,000元/吨,创2023年以来最大单日涨幅。这一价格水平较年初(约380,000元/吨)累计上涨超26%,且呈现“加速冲刺”态势:7月至今,钨粉价格从420,000元/吨攀升至480,000元/吨,仅用1个半月便完成“60,000元/吨”的跃升。
市场交易氛围热烈,江西、湖南等主产区贸易商反馈“询价电话被打爆”,部分企业已暂停报价,等待更高价位成交。这一轮“钨价风暴”,不仅是大宗商品市场的局部波动,更折射出全球资源品供需格局的深层变革。
二、驱动引擎:供应“断流”与需求“井喷”的双重共振
钨价此轮暴涨,本质是供应端持续收紧与需求端结构性升级的“供需错配”结果。
供应端:“资源禀赋+政策约束”双杀,全球钨供给逼近“临界点”
•矿山资源枯竭:全球钨矿资源高度集中(中国占比超60%,其次是俄罗斯、越南),但经过百年开采,高品位矿山已进入“老年期”。以中国为例,江西、湖南等传统钨都的矿山平均品位从2000年的0.35%降至2025年的0.18%,部分矿山因资源枯竭已关停(如湖南瑶岗仙钨矿2024年闭坑)。
•环保与安全政策加压:2023年以来,国家加大对矿山开采的环保督查(如“绿色矿山”认证强制化),要求矿山配套废水处理、尾矿库改造等设施,单矿改造成本超千万元,中小矿山被迫退出;叠加2024年印尼(全球第二大钨生产国)因暴雨引发矿山塌方,短期供应减少约15%。
•进口渠道受限: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钨消费国(占全球需求55%),以往依赖进口填补国内缺口(年进口量约5,000吨)。但2025年受地缘政治影响(如澳大利亚对华钨矿出口限制),进口量同比下滑25%,进一步加剧供给紧张。
需求端:“工业牙齿”升级+新兴场景爆发,需求韧性远超预期
钨被称为“工业牙齿”,其硬质合金、光伏切割丝、半导体靶材等高端应用,是制造业升级的“刚需”。此轮需求增长呈现“传统领域稳中有升+新兴领域爆发式增长”的双重特征:
•传统需求:基建、机械制造等领域的硬质合金需求(占钨消费40%)随“一带一路”项目推进(如东南亚铁路建设)保持稳定;
•新兴需求:光伏行业(钨丝金刚线替代碳钢丝)、半导体(钨靶材用于芯片光刻)、航空航天(高温合金)等高端制造领域,对高纯度钨(纯度>99.95%)的需求激增。以光伏为例,2025年全球光伏装机量预计达450GW(同比+30%),对应钨丝需求增长超50%;半导体领域,先进制程芯片的光刻靶材钨用量较传统制程提升3倍。
供需缺口测算:据世界钨协会(WTIA)数据,2025年全球钨供需缺口将达1.2万吨(2024年仅0.5万吨),且这一缺口将持续至2027年(因新建矿山投产周期需5-8年)。
三、产业链利润分配:“微笑曲线”下的“资源为王”逻辑
钨产业链的利润分配呈现典型的“微笑曲线”特征——上游资源端(矿山)与下游高端应用端(如半导体、光伏)占据大部分利润,中游加工(硬质合金、钨丝)利润最薄。这一格局在钨价上涨周期中被进一步放大。
•上游资源端:拥有自有矿山的企业(如盛屯矿业、洛阳钼业)直接受益于钨精矿价格上涨。以盛屯矿业为例,其自有矿山银鑫矿业保有钨金属量3.22万吨,若钨精矿价格从当前的15万元/吨(折算成钨粉成本约30万元/吨)涨至20万元/吨,公司单吨矿山利润将提升5万元,年化增厚利润超10亿元(按年处理6,000吨钨精矿测算)。
•中游加工端:硬质合金、钨丝等加工企业因需外购原料,利润空间受原料价格波动挤压。2025年上半年,某硬质合金龙头企业毛利率仅18%(2024年同期25%),主要因钨粉成本上涨侵蚀利润。
•下游应用端:光伏、半导体等高端制造企业通过技术壁垒(如钨丝金刚线的细线化工艺)转移成本压力,甚至通过“钨价-产品价格”联动机制(如光伏组件价格随钨价上涨而上调)实现利润扩张。
投资启示:在钨价上行周期中,“资源自给率”与“下游高附加值应用”是企业的核心护城河。拥有自有矿山且绑定光伏、半导体等新兴需求的企业,将最大化受益于价格弹性。
四、后市展望:短期看“补库+出口”,中长期看“资源稀缺性”定价
钨价的上涨周期远未结束,短期与中长期的驱动逻辑各有侧重:
短期(2025年Q4):刚需补库+出口修复驱动“弹性行情”
•刚需补库:当前产业链库存处于历史低位(国内钨精矿库存仅1.2万吨,较年初下降40%),下游企业(如硬质合金厂、光伏切片厂)为应对旺季(9-10月)需求,将开启集中补库,推动钨价进一步上涨;
•出口修复:2024年受海外经济放缓影响,中国钨制品出口量同比下降15%;2025年随着欧美制造业复苏(尤其是德国、日本的高端装备制造),出口订单回暖,预计Q4出口量环比增长20%,进一步推升国内钨价。
中长期(2026-2028年):资源稀缺性驱动“中枢上移”
全球钨资源已进入“存量博弈”阶段,新建矿山(如加拿大的Sisson钨矿)需5-8年才能投产,且成本高昂(吨钨开采成本超20万元)。叠加新能源、半导体等新兴需求的高增长(2025-2030年全球钨需求年复合增速达4.5%),钨价中枢有望从当前的45万元/吨(钨粉)上移至60万元/吨以上,资源端企业(如拥有高品位矿山的盛屯矿业、洛阳钼业)的估值将迎来“戴维斯双击”。
五、风险提示
需关注以下潜在风险:
1.政策调控超预期:若国家出台钨矿开采总量控制政策(如2026年缩减开采指标),可能短期压制价格;
2.替代技术突破:若光伏领域出现钨丝的替代材料(如氮化硅纤维),可能削弱钨的需求刚性;
3.全球经济衰退:若欧美制造业复苏不及预期,出口需求下滑或拖累钨价。
结语:钨价上涨,是“周期”的起点,更是“资源价值”的回归
从“工业牙齿”到“资源稀缺品”,钨价的狂飙不仅是大宗商品的短期波动,更是全球制造业升级与资源禀赋变迁的缩影。在这场“资源为王”的周期中,拥有自有矿山、绑定新兴需求的企业将成为最大赢家,而钨价的长期上行,也将推动中国从“钨消费大国”向“钨资源强国”转型。
对于投资者而言,当前的钨价上涨,既是“周期红利”的兑现,更是“价值重估”的开始。抓住“资源自给+高端应用”的主线,或能在这一轮“钨市风暴”中捕获超额收益。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