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铜缆到钨铜基座,解码AI算力重构全球金属产业链的三大爆发点
一、核心金属需求激增:铜的核心地位强化
1、电力传输与散热系统
算力中心的高密度电力系统(电缆、变压器)及液冷散热装置需大量铜材。单座超算中心铜用量可达传统数据中心的3-5倍,主要集中于:
•配电系统:高压电缆(占比60%)、变压器线圈(占比15%);
•散热装置:液冷管道(占比20%)、芯片散热基板(占比5%)。
•案例:国内某100MW智算中心建设需消耗铜材超8,000吨,相当于中型铜矿年产量。
2、芯片制造与互联技术
AI芯片(如GPU)封装采用铜互连技术替代铝,铜用量占比超90%。3nm制程芯片铜互连层数增至12层,单颗芯片铜用量达200g(较28nm工艺提升3倍)。
3、光模块升级驱动细分需求
800G/1.6T光模块芯片基座采用钨铜合金(导热系数≥200W/m·K),单模块用铜量达50g,叠加砷化镓(GaAs)衬底需求,形成“铜+化合物半导体”双驱动。
二】、配套金属联动增长:新能源与高端材料协同
1、绿电配套金属
算力中心需匹配绿电供应,推动光伏(铜用量5吨/MW)、储能(铜占电池连接件60%)及氢能(电解槽单台用铜0.8-1.2吨)需求,形成“算力-能源-金属”闭环。
2、稀土与贵金属
•稀土:永磁电机(钕铁硼)用于数据中心冷却泵,单台用量50-100g;
•银:光伏导电银浆单瓦用量0.05g,1GW光伏装机需5吨银;
•金:芯片封装键合线占比0.1%,AI服务器集群年耗金超20吨。
三】、结构性替代与技术壁垒
1、替代边界受限
•铝代铜:仅适用于低压电缆(成本敏感场景),高压场景(>6kV)仍以铜为主;
•陶瓷基板:虽可替代部分铜基散热,但成本高(单价超万元/片),渗透率不足5%。
2、技术迭代加速
•铜柱凸块(Cu Pillar):2.5D/3D封装技术推动铜柱用量增长,单颗HBM芯片用铜量达1g;
•纳米银焊膏:解决高密度互连可靠性问题,但银耗量增加30%。
四】、供需格局与投资逻辑
1、铜:供需缺口扩大
•需求增量:2025年全球算力基建拉动铜需求约120万吨(占年度增量30%);
•供应瓶颈:全球铜矿资本开支连续5年下滑,2025年新增产能仅50万吨,缺口或达80万吨。
2、战略金属配置建议
•短期:优先配置铜(弹性最大)、白银(光伏+算力双驱动);
•长期:关注钨(光模块散热)、铟(ITO靶材用于芯片封装)等小金属。
五】、政策催化与区域机会
•“东数西算”工程:西部枢纽节点建设加速,带动区域铜消费(如宁夏中卫数据中心集群规划用铜量超50万吨);
•国产替代: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碳化硅)用金属硅需求激增,新疆硅料产能占比提升至65%。
结论:算力基建通过“直接耗铜+能源转型传导”双重路径重构金属需求,铜作为核心载体将率先受益,而技术迭代与政策导向催生的细分材料机会(如钨铜合金、银浆)亦值得关注。建议投资者以“铜为锚,多金属联动”构建组合,对冲单一品种波动风险。
本文仅供参阅,长江有色金属网https://www.ccmn.cn/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