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TUM)联合研究团队宣布,成功开发出由锂、锑、钪构成的新型金属复合材料,其锂离子传导速率较现有材料提升逾30%,创下固态电池领域新纪录。该成果通过精准构筑晶格空位实现离子迁移效率飞跃,相关研究发表于《先进能源材料》杂志,并已进入专利申请阶段。
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锂锑化合物中的部分锂原子替换为钪金属,在晶体结构中形成三维贯通的晶格空位网络。这些空位如同为锂离子铺设的专用通道,大幅降低迁移阻力,使材料在0.25 mS/cm的离子电导率下实现超快响应。实验显示,新材料的锂离子扩散系数高达1.8×10⁻⁸ cm²/s,较传统硫化物电解质提升32%。更令人瞩目的是,该材料仅需微量钪(0.1-0.3原子百分比)即可诱导结构无序化,而此前同类材料需添加5种额外元素才能实现类似性能。
“这不仅是基础研究的突破,更为固态电池商业化铺平了道路。”团队负责人托马斯·法斯勒教授表示。新材料兼具优异的热稳定性(分解温度>400℃)和工艺兼容性,可通过成熟的湿化学法规模化制备。经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验证,其同时具备离子/电子双重传导能力(电导率>10⁻³ S/cm),可作为电极添加剂直接优化界面反应动力学。目前团队已成功将材料集成至实验室原型电池,在2C倍率下实现92%的容量保持率。
该发现揭示了“单一元素掺杂诱导空位”的普适性原理,研究团队正探索其在锂磷系统中的应用。姜景文研究员指出:“同样的设计思路可简化其他高导电性材料的开发流程,预计将引发材料科学领域的连锁创新。”随着宁德时代、丰田等巨头加速固态电池布局,此项技术或于2027年进入中试生产阶段,推动电动汽车续航突破1000公里。
【免责声明】:凡注明文章来源为“长江有色金属网”的文章,均为长江有色金属网原创,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长江有色金属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其公司所有。本站已尽可能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标注,若有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删除有关内容。本网站所发布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