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广东省政府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发布《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这项被业界视为"机器人产业强省路线图"的政策文件,明确将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及特种机器人列为三大主攻方向,配套启动"智能机器人"重大专项,展现出广东在全球机器人产业竞争格局中抢占技术制高点的战略决心。
技术攻关清单直指产业"卡脖子"环节
根据政策规划,广东将集中资源突破灵巧手、空心杯电机、电子皮肤、一体化关节等关键零部件技术,同时攻关运动控制算法与端到端机器人大模型两大核心系统。这些技术方向直击当前机器人产业的痛点:
•灵巧手技术:直接影响人形机器人的精细操作能力与场景适应性;
•空心杯电机:作为机器人关节驱动的核心部件,其性能决定运动精度与能效;
•电子皮肤:赋予机器人环境感知与交互能力,是服务机器人智能化的关键;
•端到端大模型:整合感知、决策、控制全链条,将推动机器人从"功能型"向"智能型"跃迁。
产业生态构建彰显"广东优势"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杨军在发布会上强调,广东将依托完备的制造业基础、活跃的创新创业生态和强大的市场应用场景三大支柱,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特别是针对工业机器人领域,政策明确提出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旨在打通"实验室-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
全球产业竞争中的"广东棋局"
此次政策出台正值全球机器人产业进入新一轮技术迭代周期。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六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但核心零部件自给率不足30%的现状亟待突破。广东选择此时重拳出击,既是对国家"机器人+"战略的积极响应,更是对全球产业版图的精准卡位。
未来图景:从"制造大省"到"智造强省"的跃升
按照规划,到2027年,广东目标培育5家以上百亿级机器人领军企业,建成3-5个国家级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集群。业内专家指出,随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广东有望率先构建起"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应用场景全面覆盖、产业链条协同高效"的机器人产业生态,实现从"机器人应用大省"到"机器人创新强省"的战略转型。
这场由政策驱动的技术攻坚战,不仅将重塑广东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将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突破技术壁垒、参与全球规则制定注入强劲动力。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