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链工作专班发布《2025年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工作要点》,明确提出以“AI三要素”为核心驱动,加速构建算力、算法、数据协同发展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在政策红利与技术迭代的共振下,人工智能硬件设备的规模化应用正催生对高性能金属材料的刚性需求,其中铝基材料凭借轻量化、高导热、易加工等特性,成为支撑智能算力设备、机器人制造及终端场景落地的关键基础材料,或将推动区域金属材料产业链价值重构。
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的扩容对散热材料提出严苛要求。随着成都规划打造高品质特色产业园,数据中心、边缘计算节点等硬件设施建设提速,液冷散热技术成为保障芯片稳定运行的刚需。铝基复合材料因其优异的导热系数(237W/m·K)和成本优势,正逐步替代传统铜质散热器,广泛应用于服务器散热模组、液冷板等关键部件。据行业测算,单台AI服务器的铝基散热材料用量可达15-20公斤,若成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300亿元,仅算力设备散热领域就将新增超2万吨铝材需求,为本地电解铝及深加工企业开辟增量市场。
机器人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则进一步拓宽铝材应用场景。成都“AI明日之星”企业培育计划聚焦人形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研发,而铝材在机器人关节、减速器壳体、传感器支架等精密部件中占比超过40%。相较于传统钢材,铝合金密度低30%、疲劳强度高,可有效提升机器人动态响应精度并延长使用寿命。当前,国内工业机器人单体铝用量约80-120公斤,若成都机器人产业规模实现翻倍增长,叠加轻量化设计趋势,铝材年消耗量或突破5万吨,推动区域铝加工企业向高附加值精密制造转型。
在“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下,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等终端场景的智能化渗透率提升,为铝基新材料创造跨界融合机遇。例如,折叠屏手机铰链采用超硬铝合金材料提升耐用性,车载智能座舱轻量化设计依赖铝型材一体化压铸成型。成都聚集的京东方、富士康等显示与电子制造巨头,其智能终端产品迭代对铝基结构件的需求已形成稳定增量。此外,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加速,铝箔作为负极集流体的主流材料,其需求量预计随成都新能源产业链完善实现年均15%以上的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铝材料产业的升级需破解高端供给瓶颈。当前国产铝材在超高纯度铝合金、形状记忆合金等尖端领域仍依赖进口,而成都人工智能产业链对材料的耐腐蚀性、电磁屏蔽性能提出更高标准。这要求本地企业加速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重点突破高强韧铝合金、纳米晶铝粉等关键技术。同时,依托“招引促建”政策吸引全球头部材料企业落户,构建“电解铝-精深加工-终端应用”的全链条体系,将有助于成都在人工智能材料赛道占据先发优势。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