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缅甸实皆省发生7.9级地震,震源深度30公里。这场被剑桥大学地震学家詹姆斯·杰克逊形容为"巨刀切入地球"的强震,不仅造成曼德勒省694人遇难、1670人受伤,更对全球新能源产业链造成深远冲击。作为缅甸新能源战略核心区域,曼德勒省的光伏项目集群与锡矿供应链面临严峻考验,而中国企业在这场危机中的应对策略,正成为观察新能源产业抗风险能力的重要窗口。
在曼德勒省密铁拉地区,中国电建投资建设的缅甸中部光伏项目群正经历灾后重生。这个由京荣、希达等五个子项目组成的160兆瓦光伏集群,是缅甸境内最大新能源项目。地震发生当日,京荣光伏电站的监控数据显示,电站支架结构位移量控制在安全阈值内,但电网传输线路出现短暂中断。
"地震发生时,电站运维团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对逆变器、汇流箱等关键设备进行抗震加固。该电站的快速复产,得益于项目设计阶段采用的9级抗震标准——组件采用双层玻璃封装,支架系统配置阻尼减震装置,这些措施在同类项目中尚属首创。
邻近的密铁拉1吉瓦光伏基地则面临更复杂局面。中国能建中电工程云南院与缅甸Gold Energy合作的技术服务项目,其配套储能系统因地震导致液冷管道破裂。技术团队正通过远程诊断指导现场修复,预计4月10日前可恢复供电。值得注意的是,该基地采用的光伏-储能协同控制系统,其抗震设计经验已纳入中国能建海外项目标准手册。
锡矿供应链:全球光伏焊带成本波动
地震对新能源产业链的冲击不止于电站本身。作为全球第三大锡生产国,缅甸佤邦地区锡矿运输中断引发连锁反应。数据显示,2024年缅甸锡矿产量占全球23%,其中70%通过中缅陆路口岸进入中国。地震导致中缅边境的阿瓦大桥垮塌,使光伏焊带生产所需的锡锭运输周期延长15天以上。
目前锡价每吨已上涨8000元,但企业通过期货套保基本锁定成本。同享科技采用"国内采购+期货对冲"模式,80%的锡原料来自江苏地区供应商。其采用的9级抗震认证焊带产品,虽在缅甸电站项目中占比不足5%,但技术储备为应对供应链风险提供支撑。
宇邦新材的应对策略则更具前瞻性。这家全球光伏焊带市占率12%的企业,早在2024年就启动锡材替代方案研发:与云南锡业合作开发银包铜焊带,将锡用量降低至传统产品的30%。该技术已通过TÜV莱茵认证,首批500吨产能将于三季度投产。
面对地震暴露的供应链脆弱性,新能源产业正在加速布局韧性体系。中国电建在缅项目已启动"分布式储能+微电网"改造计划,拟在电站周边部署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提升局部电网稳定性。中国能建则联合华为数字能源,开发基于AI的电站健康监测系统,可提前72小时预警设备潜在风险。
在锡矿供应链端,多方协同机制正在形成。五矿资源、云南锡业等龙头企业与缅甸矿业部门达成协议,建立"矿山-口岸-保税区"三级应急储备体系。同时,再生锡回收技术获得政策倾斜,工信部近期将光伏焊带回收利用率标准从30%提升至50%。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