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路透社报道,4月10日,欧盟委员会发言人表示,欧盟与中国已同意研究通过设定中国产电动汽车最低售价取代欧盟去年加征的关税方案。
过去三年,中国动力电池以65%的全球市占率重塑产业版图,欧洲车企却在电动化转型中陷入“船大难掉头”的困境——欧盟27国充电桩覆盖率不足35%,本土电动车生产成本高出中国40%。当美国选择对华加征125%关税筑起贸易高墙时,中欧谈判桌上的最低价格机制却展现出另一种智慧:以动态平衡取代对抗撕裂。
根据草案框架,中国出口电动车需承诺不低于欧盟本土同级产品的定价,但搭载固态电池、800V高压平台等技术的车型可申请溢价权。这种“技术换空间”的设计,既为欧洲车企保留转型窗口,又倒逼中国产业向上突破。国内某新能源车企高管坦言:“我们计划将欧洲产品线高端化,用智能化配置对冲价格约束。”
数据的温度往往比政治修辞更真实。行业测算显示,若机制落地,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毛利率将维持在18%-22%,较当前微降3-5个百分点,但供应链本地化可消化部分成本压力。
欧盟则有望在2027年前新增12万个新能源汽车岗位,这对传统汽车重镇的就业焦虑不啻为减压阀。更具深意的是,协议预留的“碳配额接口”将车辆碳排放数据纳入中欧碳市场联通体系,每辆电动车可折算0.5吨碳配额。
这种将商业竞争纳入气候治理框架的巧思,恰是双方在绿色转型深层逻辑上的共鸣。
产业链的蝴蝶效应已然显现。匈牙利平原上,中国电池企业投建的欧洲研发中心正加速钠离子电池量产测试;西班牙港口,4座由中国头部车企规划的超级工厂将于2026年投产,带动本土化率从15%跃升至40%。
技术标准的融合更为深远:中欧充电接口兼容协议进入最终磋商,欧标CCS2与中标GB/T有望实现互认。而在锂资源领域,行业领军企业在欧洲建设的15万吨级碳酸锂加工基地,既缓解了欧盟对华资源依赖的焦虑,又为机制内企业筑起供应链护城河。
这场实验的价值早已超越商业范畴。日内瓦高级国际关系学院的评估报告指出,中欧正将竞争压力转化为系统升级动力——当美国挥舞关税大棒时,双方却在自动驾驶技术防火墙与车联网数据交互标准之间划出“竞合边界”。
更具启示性的是,协议创设的季度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将原材料波动、汇率变化等变量纳入规则框架,这种柔性治理思维或为WTO改革提供活体样本。而东南亚某资源基地通过中欧联合技术输出的多金属提取模式,正在证明新规则的外溢效应。
历史或将记住这个充满张力的春天。当中国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欧盟碳关税覆盖全生命周期排放评估,两大文明对技术伦理与商业文明的认知差异,在新能源汽车这个“移动终端”上达成微妙平衡。
谈判桌上那些关于价格公式的争论、技术豁免条款的博弈,本质上是对可持续发展话语权的重新分配。或许如德国经济部长所言:“这不是谁征服谁的游戏,而是关于如何共同制定21世纪产业交通规则的对话。”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