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声明,称近期部分自媒体传播的“多晶硅行业通过‘以大收小’方式控制产能”等消息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呼吁公众以官方信息为准。该声明发布前,市场传闻称行业协会正推动头部企业联合收购中小产能以缓解过剩压力,涉及信义、南玻等企业,引发当日多晶硅期货价格单日涨幅超3%。
据《能源》杂志披露,尽管业内确在探讨多晶硅行业"以大收小"整合方案,但实际推进面临多重阻碍。当前涉及企业超10家,潜在交易金额达数百亿元,且各方对资产估值、债务承接等核心条款尚未达成共识,方案落地仍处早期阶段。截至7月31日,已有多个传播该消息的自媒体删除相关推文。
自2024年下半年起,光伏多晶硅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凸显,市场持续传闻头部企业将通过联合收购方式推动产能出清。2025年5月,多家媒体报道某龙头企业提出"减产挺价"方案,并与部分厂商初步沟通。
随后在SNEC展会期间,行业龙头公开表示正探索通过"直接出资+债务重组"模式成立专业运营公司,计划收购中小产能实现有序退出。
与会企业一致认为,恢复行业整体盈利是生存底线。隆基绿能、通威股份等头部企业已联合发起“自律公约”,承诺2025年减产15%-20%,并推动建立“技术共享基金”加速落后产能退出。
当前,中国光伏产业面临的困境,根源在于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众多从业者纷纷发声,对这种无效内卷表示强烈抵制。他们一致认为,光伏企业应致力于维护行业生态的健康稳定,因为如果全行业都陷入赔本销售的泥沼,任何一家企业都难以独善其身,实现长期盈利。因此,恢复行业的整体盈利能力,应成为行业的最低目标。
为打破这一僵局,政策层面已释放出明确信号。从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综合整治,再到政府工作报告写入相关内容,治理“内卷”的决心层层递进。今年6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更是将“反内卷”纳入法律规制范畴,为行业规范竞争筑牢法理基础。
在政策引导下,光伏行业正朝着高质量发展路径迈进。一方面,筑牢质量优先的市场基石,加速落实“优质优价”标准体系,摒弃“唯最低价中标”的短视行为,让价值回归成为行业共识。另一方面,点燃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集中力量支持钙钛矿、异质结等下一代颠覆性技术攻关,通过规模化应用加速技术迭代与成本下降,以创新高度支撑产业韧性。
此外,光伏龙头企业正率先垂范,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规划“韧性协同供应链”,积极探索“竞合共生”新范式。
【本文信息综合自行业协会公告及行业分析报告,所述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存在不确定性,决策需结合多方信息验证。数据来源可能存在统计差异或滞后性,应审慎参考。】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