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面交通拥堵不堪、地面资源开发趋于饱和,人类将目光投向头顶这片“第三空间”。11月21日至23日,2025中国(江西)航空产业大会在景德镇揭幕,一组数据引爆行业神经: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30年更有望突破2万亿元。这场以无人机、通用航空、城市空中交通(UAM)为核心的产业革命,正以“低空+数字”的融合姿态,重塑中国经济的立体版图。
一、低空经济:从“科幻场景”到“现实刚需”的跨越
低空经济,指以垂直高度1000米以下空域为依托,以无人机、通用航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等为载体,延伸出的物流、旅游、应急、监测等多元化应用场景。其爆发式增长背后,是三大核心驱动力的共振:
政策红利释放:2024年民航局《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指导意见》落地,全国20个省份划定低空经济试验区,空域审批时间从7天压缩至2小时,为产业松绑;
技术突破降本: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400Wh/kg,无人机续航突破2小时,单架成本较5年前下降60%,推动商业化落地;
需求端爆发:城市物流配送、应急救援、文旅观光等场景对“低空+高效”解决方案的需求激增,预计2030年将催生超500万个就业岗位。
案例佐证:
深圳“无人机物流网络”:顺丰、美团日均完成超10万单跨城配送,单票成本较传统陆运降低40%;
成都“空中出租车”试飞:亿航智能eVTOL完成跨江载人首飞,单程票价预计未来降至200元,与高端网约车持平。
二、万亿赛道竞速:三大势力角逐“天空话语权”
面对2万亿市场蛋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正展开激烈争夺,形成“传统航空巨头转型、科技公司跨界、初创企业突围”的三足鼎立格局。
传统航空巨头:从“地面”到“低空”的降维打击
中航工业、中国商飞等企业依托航空制造底蕴,加速布局eVTOL领域。例如,中航工业研发的“锐翔”电动飞机已获适航认证,目标2027年量产500架,抢占城市空中交通市场。
科技巨头:用“算法+数据”重构低空生态
大疆、华为、腾讯等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切入细分赛道:大疆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70%市场份额;华为推出“5G+AI”低空监管平台,实现千架无人机同时调度;腾讯与亿航合作开发“空中数字孪生系统”,提升飞行安全性。
初创企业:以“垂直场景”破局
峰飞航空、时的科技等企业聚焦物流、农业等垂直领域,通过“低成本+定制化”策略快速占领市场。例如,峰飞V2000CG货运无人机载重2吨,航程800公里,已获中东客户百架订单。
数据支撑:
据赛迪顾问统计,2024年我国低空经济领域融资事件超120起,其中70%资金流向eVTOL、无人机物流等新兴赛道,显示资本对“低空+硬科技”的强烈偏好。
三、挑战与破局:低空经济如何“飞得稳、飞得远”?
尽管前景广阔,低空经济仍面临三大瓶颈,需政策、技术、市场协同突破:
空域管理精细化:当前低空空域仍存在“审批难、监管盲”问题,需建立“数字空域图谱”,实现飞行计划自动审批与实时监控;
基础设施配套滞后:全国通用机场仅399个,不足美国1/10,需加快建设垂直起降点、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
安全标准体系缺失:eVTOL适航认证、无人机数据安全等标准尚未统一,需行业联盟与监管部门共同制定“游戏规则”。
专家观点:
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林左鸣指出:“低空经济不是简单的‘航空+’,而是‘航空+数字+场景’的深度融合。未来5年,谁能率先解决安全、成本、效率三大痛点,谁就能主导这场产业革命。”
四、未来展望:2030年的“天空图景”
到2030年,低空经济将深度融入社会运行:
城市空中交通: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将建成“15分钟空中通勤圈”,eVTOL保有量超10万架;
农业智能化:无人机植保覆盖率达90%,减少30%农药使用量;
应急救援体系:低空飞行器实现“5分钟响应、30分钟覆盖”,灾害救援效率提升5倍。
结语
从景德镇的航空盛会到全国2万亿市场的蓝图,低空经济正以“中国速度”书写产业传奇。这场革命不仅关乎技术突破,更是一场关于空间资源重新分配、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的深度实验。当无人机划过城市天际线,当“空中出租车”成为日常,我们或许正见证一个“低空即服务”(LaaS)新时代的到来——这一次,中国能否从“跟跑者”跃升为“规则制定者”?答案,写在每一架腾空的飞行器里。
重点速览:
✅ 2030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突破2万亿,eVTOL、无人机物流为核心赛道
✅ 传统航空、科技巨头、初创企业三足鼎立,资本加速涌入新兴领域
✅ 空域管理、基础设施、安全标准为三大突破口,政策与技术协同是关键
✅ 2030年将实现“15分钟空中通勤”“无人机植保全覆盖”等场景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开信息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长江有色金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