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首次系统阐述“汽车机器人”产业图景。理想汽车近日公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正加速向“具身智能”领域转型。理想汽车CEO李想在财报电话会议上首次明确表示,未来最具价值的具身智能产品将是具备自动和主动能力的汽车。
在李想看来,汽车终将演变为物理世界的具身智能产品,即“汽车机器人”。这一战略转型不仅将改变汽车产业格局,更将深度影响上游有色金属材料的需求结构。
01 汽车机器人化:算力硬件催生稀有金属新需求
李想明确指出,理想汽车2026年将交付搭载自研M100芯片的AI系统。这一技术转型意味着汽车产业对算力硬件的需求将大幅提升,直接带动相关有色金属的需求增长。
芯片制造需要大量的硅、锗、镓等半导体金属,以及铜、铝等导线材料。随着汽车机器人化进程加速,单车芯片含量将呈指数级增长,对稀有金属的需求将远超传统汽车。
目前,一辆高端电动车需要30-50个芯片单元。而理想汽车规划的“汽车机器人”将需要处理更复杂的环境感知和决策任务,芯片使用量可能增加2-3倍。
02 感知系统升级:传感器金属需求结构生变
为实现“汽车机器人”的环境感知能力,理想汽车将部署更先进的传感器系统。这意味着对稀土元素和特种金属的需求将发生结构性变化。
车载传感器是稀土永磁材料的重要应用领域。随着自动驾驶级别提升,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的搭载量将增加,直接推动钕铁硼等稀土永磁体的需求。
同时,车载摄像头中使用的光学镀膜金属(如铟、镧)需求也将水涨船高。这些稀有金属目前供应集中,价格波动较大,可能成为供应链的潜在风险点。
03 高压平台普及:铜铝需求迎来新增量
理想汽车计划在2026年全面推广800V高压平台和5C超充技术。这一技术路线将显著增加铜和铝在电动车中的使用强度。
高压平台需要更粗的线束和更高效的导电材料。据行业数据,800V平台相比400V平台,铜用量增加15%-20%。快充系统对散热要求更高,铝制散热器需求也将提升。
到2026年,理想计划建成约4800座超充站,高速充电桩占比超35%。充电网络扩张将带动电网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刺激铜、铝等导电金属的需求。
04 轻量化需求:铝合金应用持续深化
汽车机器人化将增加车辆的电子设备重量,为平衡整车重量,轻量化材料的需求将更加迫切。铝合金作为当前最成熟的轻量化解决方案,应用比例有望进一步提升。
新能源汽车电池包、车身结构件对高强度铝材的需求持续增长。理想汽车推出的纯电车型i6和i8,已大量采用铝合金材质。
随着汽车智能化装备增加,重量控制成为关键技术挑战。未来汽车机器人可能需要引入镁合金和碳纤维等更先进的轻质材料,推动有色金属应用向高端化发展。
05 供应链安全:金属原材料自主可控成焦点
李想强调,理想汽车将回归创业公司管理模式,以应对行业和技术周期的剧烈变化。在供应链层面,这意味着对关键金属材料的自主可控将成为重中之重。
锂、钴、镍等电池金属已备受关注,但汽车机器人所需的其他特种金属同样需要供应链保障。中国企业在全球有色金属供应链中已占据重要位置,但部分稀有金属仍依赖进口。
理想汽车总裁马东辉透露,公司正在构建供应链“双模式”,即“外购+自研合资”相结合。这种模式可能向有色金属领域延伸,通过战略投资、长期协议等方式稳定供应。
06 产业协同:汽车与机器人金属需求融合
汽车与机器人产业的加速融合,正推动有色金属需求发生深刻变化。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体现在材料选择和应用标准上。
工业机器人目前主要使用钢铁、铝和铜等传统金属。而随着汽车机器人化,车载机器人系统将需要更小巧、更精密的金属零部件,对金属材料的性能要求也将提高。
汽车制造业本身已是工业机器人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随着汽车机器人化,生产线上的机器人密度将进一步增加,间接带动机器人制造所需金属的需求。
从特斯拉人形机器人进工厂,到理想汽车全面拥抱具身智能,汽车与机器的界限正快速模糊。有色金属企业需前瞻布局,开发满足汽车机器人需求的高端材料,才能在产业链重构中占据有利位置。
未来三年将是关键窗口期。随着理想汽车2026年搭载M100芯片的AI系统量产,以及800V高压平台成为标配,高端铜材、轻质合金和稀有金属的需求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本文有采用AI检索,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