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有色金属网 > 资讯首页 > 行业要闻 > 全固态电池成本仍为液态电池5-10倍,锂资源回收将成为降本关键

全固态电池成本仍为液态电池5-10倍,锂资源回收将成为降本关键

   来源:

看第一时间报价>短信订阅,查价格数据和走势>数据通,建商铺做产品买卖>有色通

未来3-5年,锂资源回收、硫化物电解质国产化及供应链垂直整合将成为降本关键路径,推动全固态电池成本向液态电池逼近。

尽管全固态电池被视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终极解决方案,但当前全固态电池成本仍为液态电池的5-10倍,量产面临材料、工艺及产业链协同等多重挑战,需以“先半固态,后全固态”的路径逐步突破。 

全固态电池需跨越界面稳定性、制造良率等核心瓶颈,而半固态电池作为过渡方案,已具备规模化量产条件。然而,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仍受制于硫化物电解质空气敏感性、锂金属负极枝晶抑制等技术难题。

行业分析指出,固态电池成本高企与产业链配套不足密切相关。当前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核心原料硫化锂价格较高,全固态电芯制造设备需全新改造,前端成本较液态电池高。

全固态电池技术成熟度仅相当于“刚入门水平”,量产仍需克服材料体系重构、工艺标准化缺失等障碍。

在资本市场热炒固态电池概念的背景下,应当呼吁行业理性看待技术进展。

设备商宣称的‘全套量产设备’尚未经过大规模验证,全固态电池成本降至液态水平至少需3-5年时间。

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与锂、镍、钴等关键有色金属材料及固态电解质、高镍正极、硅基负极等新能源材料的突破深度绑定。

锂作为电解质(硫化物/氧化物)和锂金属负极的核心元素,其供应高度集中于南美盐湖与澳洲锂矿;
镍钴则主导高镍三元正极(如NCM 811)的性能提升,但刚果(金)钴出口禁令与印尼镍矿环保审查加剧供应链风险,倒逼企业转向高镍低钴(如NCMA)及无钴正极技术,同时通过电池回收体系补充原料缺口。
稀有金属铟、锗因在透明导电薄膜(ITO靶材)和硫化物电解质优化中不可替代,价格长期高位,推动企业研发石墨烯替代ITO等新材料。 

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硫化物电解质与氧化物电解质构成技术路线竞争,前者需克服空气敏感性与成本问题,后者烧结温度高达1200℃导致能耗激增;
高镍正极通过掺杂铝/镁稳定结构,配套电解液需匹配固态电解质化学窗口,而硅基负极虽理论容量达4200mAh/g,但体积膨胀率超300%,需与电解质形成稳定界面。
界面材料方面,固态电解质界面(SEI膜)需添加LiF、Li₃N等无机添加剂提升稳定性,粘接剂则从传统PVDF转向SBR-Li复合体系以增强电极-电解质结合力。 

未来3-5年,锂资源回收、硫化物电解质国产化及供应链垂直整合将成为降本关键路径,推动全固态电池成本向液态电池逼近。

【仅供参考,消息综合自网络,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

企业动态